台灣籐傢俱從興盛到式微的過程可以追溯至多個因素的交互影響:
- 興盛期(1960年代至1980年代):
- 技術發展和需求增加:在日本時代後期,台灣引進了先進的籐椅製作技術,並開始大規模生產籐傢俱。籐傢俱因其耐用、舒適和天然的特性而受到消費者歡迎,尤其在農村和城市家庭中廣泛使用。
- 地區性產業聚集:以屏東六堆地區的潮州鎮為例,建基路上幾乎整條街都是專賣籐傢俱的店家,形成了籐椅產業的聚集地。同時,台南關廟地區亦有類似的籐椅產業發展,加強了台灣籐傢俱的市場影響力。
- 挑戰的出現(1980年代後):
- 原料供應受限:1980年代後,印尼等籐材生產地開始限制出口,導致籐材料供應受到影響,價格上漲,進一步增加了籐傢俱的製作成本。
- 競爭加劇:隨著全球化的發展,來自東南亞等地的廉價籐傢俱開始進口到台灣市場,競爭日益激烈,對本地籐椅產業形成了壓力。
- 新材料的興起:塑膠和金屬等新材料的使用開始普及,這些材料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多的設計彈性,逐漸替代了部分籐傢俱的市場份額。
- 式微和轉型(1990年代至今):
- 市場萎縮和需求下降:隨著消費者對材質和設計的需求變化,籐傢俱的市場份額逐漸萎縮,許多傳統的籐椅店家或製造商進入困境。
- 技術和傳統技藝的流失:少子化和工藝人才的老齡化導致籐椅製作技藝的流失和傳承困境,這進一步削弱了籐傢俱產業的競爭力。
- 市場轉型和文化保護:部分籐椅製造商開始尋求產品差異化和高端市場,同時文化保護者也努力保存和推廣籐椅的歷史和傳統,以期重新振興籐椅製造業。
台灣籐傢俱從興盛到式微的過程反映了全球化、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變遷的複雜互動。儘管面臨諸多挑戰,籐傢俱仍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部分企業的努力,這些因素共同推動籐椅製造業持續轉型與再生。
